ROTHKO CHAPEL:體驗沉默

“All are welcome”“歡迎所有人”

“The experience is in the silence”“體驗沉默”

這是立在羅斯科教堂(Rothko Chapel)門口指示牌上的觀賞建議, 訪客在推開巨石般教堂的重門之前,有時會停下來閱讀標示。 就是這短短兩段字,個開啟了人們體驗這個空間的心靈之門。

十四幅深紫色和黑色的馬克·羅斯科(Mark Rothko)繪畫掛在一個不規則的八角形教堂內,這個空間也是一個博物館,當觀眾坐在長椅或禱告墊上時,這些繪畫將帶著他們進入所營造出的精神空間。

“我只對如何表現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感興趣,悲劇的、狂喜的、毀滅的等等。一些人在我的畫前大哭,說明我的確表達出了人類的基本感情。 如果你只是被畫上的色彩關系感動的話,你就沒有抓住我藝術的核心。”

羅斯科強烈地相信個人經驗對他的繪畫的重要性,在他看來,當面對畫布時,觀眾將陷入深刻的冥想狀態,這種脆弱的、容易受到影響的狀態也同樣作用於在工作室創作的羅斯科。他力圖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形狀來反映深刻的像征意義,傳達精神內涵。並認為,今日西方文明根植於西方的傳統文化,尤其是希臘文化。希臘精神中人與自然、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衝突,正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的寫照。而要真正理解羅斯科的藝術哲學,需要先了解他的生活。

Mark Rothko by Consuelo Kanaga [No restrictions]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▲ Mark Rothko ( September 25, 1903 – February 25, 1970)

1903年出生於俄國一個猶太家庭的羅斯科十歲移居美國, 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,當過配角演員、舞美、燈光師、待者、剪裁工。1929年在紐約布魯克林中央美術學院任兼職教師,開始了長達30年的教書生涯。羅斯科的繪畫風格一直在不斷變化中,到1947年,成熟的抽像風格開始出現。1949年起,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,畫一些大幅矩形作品,畫面單純,色彩重疊,邊緣模糊,形成了他後期最著名的抽像色域繪畫風格。

1970年,他在20世紀60年代領導的色彩運動被許多評論家描述為具有無可爭辯的開創性。而對他來說,這種顏色只是一種在觀眾中誘發的情感反應的載體。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階段(1960年),抽像的色彩方塊由充滿活力的鮮明顏色開始轉向黑暗,黑灰色和近黑色開始主宰他的調色板。更具體地說,羅斯科使用的黑色是一種多維的平面黑暗色度,這種色調非常微妙的影響著繪畫的其餘部分。

羅斯科作品的尺幅通常很大,他想要創造一種能與畫面直接交流的親密氣氛,並要求作品掛得足夠高,配以昏暗的光線和冥想的氛圍,以便讓人完全沉浸其中。 羅斯科教堂將這些要求巧妙地運用到空間中,放大了羅斯科藝術中永恆而充滿悲劇性的精神所在。

羅斯科教堂是休斯敦慈善家約翰和多米尼克·德·梅尼爾(Dominique de Menil)在1964年為羅斯科作品籌建的可以用來冥想空間,與建築師菲利普·約翰遜(Philip Johnson)最初的白色石灰及混凝土並帶有金字塔尖頂的雕塑式設計完全不同,教堂遵從了羅斯科的意願以簡單的石磚為主,是一個一層的平頂建築,由四面主牆體和四個次牆體構成。

教堂在簡介中指出“羅斯科教堂的使命是激發人們通過藝術和冥想,培養對人類最高願望的崇敬,並提供一個探討世界問題的的平台。”全年開放的羅斯科教堂會不定期的圍繞精神論題舉辦活動,從佛教禪修到合唱音樂會,以及德克薩斯大學法學院的人權討論等等,現已成了全世界關心和平、自由、社會公正的人們所熱切向往的聖地。

羅斯科教堂就像是一個不透明的紀念碑,是美術館,也是對空間的崇拜,在這場解碼和冥想之間的精神交鋒中,邀請參觀者體驗沉默。

● 搶先看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