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沉默”和“記憶”的樣子。

“沉默”和“記憶”長什麼樣子?這是我在看過日本藝術家Toshitaka Aoyagi的作品之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。

在我的感知中,“沉默”是一種看似無實則有的東西,它與“安靜”不同,“沉默”是一種人們選擇的狀態,是一種包含情緒但是不願表達的狀態。正如魯迅的老話 “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。” “沉默”是一種“即將”的狀態。所以它隱隱存在,你無法預知他是要爆發還是要消亡。

而提到“記憶”,我的第一反應就是“碎片”以及“模糊”。作為一個記憶力不好的人,在我的腦子裡,曾經自己親身經歷的整段故事,不是轉瞬之間石沉大海,就是化成一段段短小的片段等待這我自己來銜接、錯接或者繼續石沉大海。

當然對於這兩個詞,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。Aoyagi對此也有著自己的感受,只不過他是一位比普通人更有創造力的藝術家,他以自己對“沉默”和“記憶”的感知為靈感,對其進行物化,不斷地創作著一件件“屬於自己”的藝術作品。這裡的“屬於自己”是一種泛指的概念,因為這種感受的直覺化和私人化,因而對這些作品的感知不只屬於Aoyagi自己,也屬於觀者自己。

Aoyagi來自日本東京,畢業於東京造型大學的視覺設計專業。他曾經是一位涉獵建築設計、室內設計和展示設計的設計師。在工作八年之後,他開始了自己藝術家的身份,並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藝術創作。

受“沉默”和“記憶”的啟發,Aoyagi創作出了一件件線條簡潔、圖形正規、色彩中性單一的作品,它被放置在白色的空間中,成為了一種有裝飾感和結構感的存在。這些作品大部分利用3D打印技術做成,但是因為造型比較基本,所以沒有太強的工藝感和科技感,就是一件件赤裸裸的,物化的,抽像的存在。當人們問及,他這簡潔清晰的風格是否受自己的祖國日本的設計風格影響時,他的態度是否定的,他認為他的風格是源於多年參與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的工作經驗,而且這正是因為這些設計工作的經驗使他並不回避數字技術,反而比較熱衷。他認為數字技術其實是純藝術的一種表現方法,正如建築設計師用數字技術將自己的想法可視化一樣。

事實上,當看到Aoyagi的作品時,有的人茫然不知所以,有人卻瘋狂熱愛甚至成為Aoyagi的粉絲。其實這完全都來源於個人感受。Aoyagi也是這樣認為。他憑借自己的直覺將自己的思考滲透到作品之中,自然也沒有想過用單一的方法來詮釋自己的作品。

一切全憑直覺和感覺。

我記得藝術家也是藝術評論家的方振寧先生說過:“藝術沒有什麼未來,藝術只有現在······”同樣我也認為藝術沒有什麼好壞,只有個人感受。它就是一種當下的、私人的感知。一眼所見同雙眼所見都有不同,更何況一人“所見”? 想必,這也是為什麼藝術會一直源源不斷,永無止境的原因吧。只要人類還在,藝術就不會結束。

全文授權轉載自Malt

● 搶先看…